杨劭禹:用“心”驻村 用“情”帮扶-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杨劭禹:用“心”驻村 用“情”帮扶

2024-08-22 16:37:49  来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1993年出生的杨劭禹,是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员额法官,常设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论坛成员,注册会计师。2023年5月,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来到罗甸县木引镇木引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以来,他把驻地当故乡,把村民当亲人,用心、用情、用力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真帮实驻,用行动诠释着“第一书记”的“第一”是实干的第一,担当的第一。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用心感受群众喜怒哀乐,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是杨劭禹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秉承的工作理念。

看望生病群众

  木引镇木引村的村民小成,由于先天性脑瘫腿部残疾,现如今虽然已经5岁了,却依然无法站立行走,虽说可以通过矫正肢体畸形并解除肌肉痉挛,是有可能站起来的,但高昂的手术费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望而却步。杨劭禹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先后多次走访,反复动员劝说并鼓励小城父母。同时,杨劭禹利用自己是常设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论坛成员这一优势,发动由常设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论坛成员、观察员自发参与的、首次定向支持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木引镇木引村的建设与发展爱心捐助活动,活动筹集爱心基金15万元,顺利帮助其完成二期手术。得益于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如今的小成可以借助拐杖勉强站起来了。“医生说,等第三期手术以后就可以完全康复了,目前在杨书记他们的帮助中,我们也在积极筹备三期手术。”小成的妈妈梁琴感激地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杨劭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022年6月,初到木引村的杨劭禹了解到五组村民小婷,因家庭和生活原因患上了抑郁症后,他就经常来看望小婷,并试图通过多沟通交流的方式打开小婷的心扉。在相处的过程中得知小婷喜欢画画,于是用1500元邀请村里的美术专业大学生在村委会教她画画,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到小婷。工作之余,杨劭禹经常到小婷家走访,与小婷的父母话家常,详细了解她们近期生产生活情况,关心询问他们身体健康状况、收入支出及务工情况,帮扶她们及时解决存在困难。一天,杨劭禹一如既往地前去走访,却发现小婷父亲愁容满面,询问才知道,因为小婷复查时间到,却因为家里没钱无法前往,杨劭禹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立马自掏腰包,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在杨劭禹悉心地关怀和帮助下,小婷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木引村以水果种植为主导产业,但销售模式单一,导致水果收益低下。为了帮助农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杨劭禹采用“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线下利用好身边资源,进行熟人销售,把木引村蜂糖李、沃柑等销售至省高院食堂,亲朋好友手中。同时,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他用好线上新媒体,开设“驻村小杨的店铺”微店,将农产品的采摘、选品、展示拍摄成短视频,发布短视频吸引流量,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地获取信息,帮助农户销售李子3000余斤、蜂蜜100余斤、脐橙2000余斤。

开展民法典普法暨法律明白人培训

  木引村七组石漠化程度较高,可利用耕地有限,如何利用好这块土地成为摆在杨劭禹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到村以后,杨劭禹积极用好身边资源,主动向上汇报,争取资金,探索出“院校指导+村委引领+群众参与+企业收购”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引进槲厥中药种植100亩,由贵州省中尚中药材种植科技有限公司与村合作社签订保底回购协议,消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确保种得下、收得回、卖得出、能增收。据了解,槲厥种植后预计3年后可采收,亩产1000-2000公斤,亩均收入可达3000-6000元。

  读懂民心,才能不忘初心。到村以后,杨劭禹发现边远地区群众法治意识淡泊,于是他充分发挥法官工作优势,积极邀请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们走进罗甸县木引中学,开展“普法活动进校园”活动,参与学生人数达100余人,让未成年人与审判一线法官零距离接触,感受真实案件,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高度的法治课堂。与此同时,杨劭禹积极开展“无讼乡村”建设,致力于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的调解工作,为村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为调解案件创设了详细的调解卷宗、调解协议。2023年,木引村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调查、处理矛盾纠纷

  驻村以来,杨劭禹始终奋战在基层一线,全身心投入群众“急难愁盼”,先后申请项目资金30余万元,设立“振兴木引”公益资金15.5万元,销售优质李等各类农产品5000余斤,救助村民医药费3万余元,走访慰问困难群众40余户,为木引村乡村振兴建设注入强大力量。

  2024年春节期间,杨劭禹组织了“情缘木引·留住瞬间”全家福拍摄活动,召集工作队、“两委”干部携带专业摄影设备,记录团聚时刻,捕捉幸福瞬间,当一张张笑脸印刻在相机里时,杨劭禹笑着说:“这是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

[责任编辑:王雪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