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举办12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东风,贵阳市交出厚重生态答卷,在绿意盎然的夏天,交织成一幅秀美的都市生态画卷。
生态之城展新姿。贯城河揭盖复涌,黔灵山开放共享,千座城市公园星罗棋布,湖是眼波横,天青不起尘。贵阳森林覆盖率达55.3%,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5%。
绿色经济成色足。4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引领发展,绿色智慧商圈方兴未艾,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69%,贵阳绿色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2%。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贵阳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聚焦生态城市、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六个生态”建设,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卷”,一个初具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城市跃动而出。
深化改革打好“生态牌”
贵阳的夏夜,清风送爽,凉意满怀。
贯城河畔,太平路街区流光溢彩,烟火升腾。放眼望去,各色美食琳琅满目;侧耳倾听,河水潺潺欢快流淌。
昔日,因水体污染严重,贯城河被浇筑盖板,消失在市民视野中。如今,通过精心治理,河水水质稳定达到IV类及以上标准,揭盖复涌后再现清澈如玉带的景象。
贯城河“由黑转绿”赋能文旅发展,透出了贵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夯实绿色本底的坚定步伐。
深化改革塑造生态优势。从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到颁布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再到率先在全国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司法体系,贵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蓝图加快勾勒。
护绿增蓝擦亮生态底色。推进“一城一战一整改”,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攻坚战,打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公园1025个,贵阳“一河百山千园”自然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
2023年,贵阳成为当年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省会城市;2024年,贵阳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成为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科技创新闯出“绿色路”
走进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5G全连接工厂,干净整洁的车间里,AGV自动导向搬运车往来频繁,机械手臂和胎圈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道工序。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载重子午胎分公司A区总监助理彭波浪介绍,公司仅胎圈全自动一体化成型系统的运用,用工减少了50%、生产效率提高了60%、一次合格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贵州轮胎屡获国家级“绿色工厂”“5G工厂”等称号。今年初,更是获得代表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奖杯。
坚持科技赋能,加快产业创新,贵阳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业链和绿色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向科技要动力。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上下游产业,形成从动力电池生产、整车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全产业集聚态势。2024年,贵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127.9%。
以创新激活力。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加快磷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转型,提升磷矿共伴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2024年,贵阳磷及磷化工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7%。
青山绿水间,贵阳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生态特色食品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蓬勃兴起,数字经济不断壮大,绿色产业百花齐放。
共建共享绘就“美丽卷”
5月30日,以“爽贵阳·爱分类”为主题的路边音乐会在筑城广场精彩开唱。音乐会融合歌曲、舞蹈、有奖问答等形式,引导市民树立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音乐会的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让人更容易懂,也乐于接受。”市民刘佳悦说。
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到垃圾分类、低碳生活,再到全民植树、绿色出行,在贵阳,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共建绿色家园。观山湖区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探索“政府+企业+村落”共建共享模式,通过引入数字视听、文艺文创、康养度假等产业,让科技成为“新农具”,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共享绿色空间。黔灵山公园全面取消门票,市民尽享湖光山色之美的同时,公园内商业面积扩容,消费业态增加,传统项目升级,“美丽经济”活力焕发。
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为契机,贵阳积极与国外城市的交流合作,共享绿色发展理念,拓展绿色产品海外市场。
2024年底,55辆“贵阳造”新能源客车通过中老铁路抵达老挝;6月21日,贵阳的企业与巴基斯坦客户签下30台电动水稻插秧机订单……
沿着“一带一路”引进来、走出去。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贵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13.4%,年均增速6.5%,“爽爽贵阳”蜚声海外。(记者 谌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