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世界级的“村歌” 向世界吟唱中国调-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7/13 11:03:36
来源:贵州日报

文化中国行丨世界级的“村歌” 向世界吟唱中国调

字体:

  6月10日,贵州“村歌”走进埃及参加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5名侗族歌手现场展演侗族大歌《布谷催春》和融合侗族大歌的新曲《更美的家乡》,并与埃及艺术家一起互动交流。

  1986年,黔东南州黎平、从江两县的侗家姑娘把侗族大歌带上了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的舞台。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自然和声一经亮相便技惊四座,被赞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今,侗族大歌跟随“村BA”“村超”、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等频频惊艳亮相,被网友称赞为“世界级的村歌”。

  2025年黔湘桂三省区“村歌”大赛海选现场。受访者供图

  从自发歌唱到与世界“共鸣”

  6月7日晚,2025年黔湘桂三省区“村歌”大赛第7场海选赛,在黎平县肇兴侗寨举办。来自贵州、广西的9支侗族大歌队依次上台,歌手身着节日盛装,项圈、手镯、耳环、发簪闪动着银色光环,叮当作响地走上舞台。

  “妹在高山望着哥,不知阿哥何时来(歌词大意)。”“莫忘父母恩,让爱与感恩,在每个家庭中传承不息(歌词大意)。”……《高山歌》《嘎大用》等歌曲一首接着一首、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咔嚓,咔嚓。快门飞速按下,将镜头放在最佳拍摄的位置。意大利摄影师弗朗切斯科难掩兴奋,他说,“网上看到的信息,远没有现场震撼。创作意向来源于寨子承载的文化传承和群山代表的自然力量。”对他而言这正是解读中国之美的密钥。

  歌有尽、情无穷。在一旁引导观众离场的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团长钟声丽说起“村歌”出圈,“2023年10月,‘乡村超级碗’的大型村歌竞演活动在肇兴侗寨举行,上千人敲锣打鼓、边唱边跳演绎侗族大歌。随后,词条#侗寨千人大歌现场有多震撼#冲上微博热搜。”这场活动便是贵州“村歌”的前身。

  2024年2月,“村歌”活动正式在肇兴侗寨进行常态化开展,目前已举办35期,吸引了黔湘桂三省区约350支村歌队伍、1万余人参与,线上浏览量突破300亿人次。

  用“村歌”与世界对话,架起跨越文明的沟通桥梁。2024年,40名俄罗斯姑娘自发学唱侗族大歌,盘起侗揪,用银色装饰物做出“银项圈”“发簪”,系绑腿、穿布鞋、一样不落地做侗族装扮。当她们用侗语唱出《蝉之歌》《装呆傻》时,在活动现场的钟声丽感慨:“这何尝不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全球辐射。”

  浸润于生活 “村歌”跟随时代新

  “不种田来无法活,不唱歌来怎过日。”肇兴侗寨村民陆玉英挑着杨梅叫卖不时哼唱。侗族人早将喜怒哀乐融于歌中,既释放劳动疲惫,还抒发个人情绪,唱歌已成情感调节的日常。

  “将民族历史、伦理规范、生产经验编入歌词传唱,学歌即是学‘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大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成龙说,“用歌记录生活,将身边发生的故事、具有教育意义的事编入歌中。其包容性很强,什么题材的都能入歌词,在任何场景都可以演唱。”

  侗族大歌随着历史的潮流涌动,不断优化,不断交融服务于生活。虽然有着不同的变体,但万变不离其根本调式。黔东南州雷山县就编写了《劝孝歌》村里老人常借歌教育年轻夫妇;榕江县球场万人合唱《村规啦啦歌》倡导文明观赛;从江县岜沙苗寨编写《护林古歌》呼吁保护环境,这些与村规民约一起,实现“以歌化人、以乐治村”。

  从土地到灵魂的艺术光合作用

  “贵州,为我打开了音乐想象的大门。”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说:“尤其是多声部的侗族大歌,彻底打破了我曾经对民族音乐的刻板印象。”

  在无数场合,贵州籍知名歌唱家龚琳娜也曾多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她说,《梦想号子》这首歌灵感来源于“侗族人赶牛”的生活场景,歌曲《自由鸟》融合了苗族飞歌“甩腔”与摇滚,打破传统声乐分类。

  最前卫的艺术突破,往往源于最深处的文化基因,当龚琳娜的“神曲”震撼乐坛时,其内核或许是贵州黔东南山谷里那一嗓飞歌。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原生性、多元性和情感穿透力,成为无数艺术家取之不尽的灵感宝藏。这片土地上的歌声既是艺术创作的活水源头,也是文化认同的精神基因。(记者 姜雨熙)

【纠错】 【责任编辑:卢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