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北大地,贵州省赤水市的132.8万亩竹林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当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以一根翠竹为支点,撬动“以竹代塑”的绿色大产业。

走进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中,一根根竹子经过多道工序变身为各式环保竹制品。

作为产业链上游的龙头企业,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可消化130万吨竹原料,年产36万吨优质竹浆。

在“以竹代塑”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赤水竹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当地政府抢抓机遇,推动产业从单一制造向全链条、多领域融合发展转型升级。

贵州省关岭县花江镇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区,曾经的花江镇近四分之三的土地石漠化程度超80%,山高坡陡、干旱少雨。为破解这一困境,当地经过反复探索后,发现耐旱且根系发达的花椒,既能固土护坡,又有可观的经济价值,最终将花椒种植作为当地治荒富民的主导产业。

在花江镇坝山村,花椒种植户曾德春手持修枝剪穿梭在自家的花椒林里查看花椒生长情况,手上动作利落精准,及时修剪病弱枝桠,确保每株花椒树都能充分吸收养分,健康生长。

自1992年起,花江镇通过坡改梯工程搬石造地,兴建小水池解决灌溉难题,并组织干部入户宣传,带领群众外出学习花椒种植技术,让“种花椒能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

据了解,花江镇目前已构建起集生态修复、规模种植、产销对接于一体的完整链条,通过“政府+公司+农户”模式,引进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不低于市场价收购花椒,彻底解决销路难题,全镇花椒种植面积达2万亩,带动1750户9670人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治荒与富民并重的乡村振兴之路。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位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边缘。“90后”蒙古族青年敖日格乐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防沙治沙。他摸索出一套“养蜜蜂、种柠条”的治沙新思路,将黄沙变为绿洲。


治沙十余年来,敖日格乐从“门外汉”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治沙能手”,带动周边近40户牧民种植柠条、沙柳等沙生植物2.8万亩。

近日,湖南省新化县在紫鹊界梯田景区发布“梯田守护者”公益认养计划,通过现代市场化手段加强古老梯田保护,助力守护千年农耕文明。

公益认养计划分“个人认养”“家庭认养”“企业认养”三种方式,认养者可以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对应田块稻谷生长动态,到收获季节将获得对应田块产出的稻米,还将获赠紫鹊界梯田景区门票和旅游消费抵扣券。

所有认养费除支付农户劳动报酬外,还将用于梯田生态保护、抛荒治理、灌溉系统修复、非遗保护传承等。
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近年来,当地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积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

随着新疆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湿地群鸟翔集。

7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库车市白鸟湖生态湿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生机勃勃的时间。湿地里处处可见雏鸟蹒跚学步、亲鸟喂食的温馨场景。

在沙漠南部的且末县达西湖,振翅齐飞的群鸟与随风摇曳的芦苇、一望无垠的沙漠相互交织,将这片位于沙漠中的绿洲装点成灵动的“生态舞台”。
随着新疆26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若羌县境内的台特玛湖碧波荡漾,白鹭、野鸭等水鸟在湖中嬉戏、觅食,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和谐的生态画卷。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编导:刘瑞娟
记者:吴斯洋、杨焱彬、张跃渊、宿传义、彭源、谢奔
包装:夏勇
配音:刘文青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