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线建设60周年丨老厂区蝶变记:昔日工业遗迹,今朝振兴新景-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正文

贵州三线建设60周年丨老厂区蝶变记:昔日工业遗迹,今朝振兴新景

2024-07-15 17:40:1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7月15日电(记者周宣妮)在贵州省六盘水市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辉煌记忆的土地上,一场关于老厂区重生与复兴的故事正悄然上演。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六盘水市曾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一颗明珠。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怀揣着建设祖国的梦想汇聚于此,用汗水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座工厂,奠定了贵州的工业发展基石。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改造后的野马寨电厂焕然一新(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

  岁月流转,这些见证了国家工业发展壮大的厂房逐渐变得残旧。近年来,六盘水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号召,启动了系列老厂区改造项目,旨在将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工业遗产,转变为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

  昔日的破旧厂房,被改造成各类博物馆、文化创意园以及特色旅游景点等。这些打卡点、研学地标以及特色民宿,吸引着八方来客,更是让许多三线建设者回到这里,重温旧日时光。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改造后的野马寨电厂焕然一新(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

  时值贵州三线建设60周年,无数三线建设者们回到故土,来到年轻时奋斗的地方,回忆往昔岁月。在六盘水市改造过后的钢铁老厂区内,现代化的冶炼锻造高端设备干净整洁,智能化的全自动生产线高效快捷。

  “走进宽敞明亮而又现代化的厂区,我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那些奋斗的日子又浮现在眼前。”林桂梅眼中闪烁着泪光,她曾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三线建设”。

  来自东北的林桂梅如今已78岁,1969年4月她来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并加入水城钢铁厂的炼铁厂,亲眼见证了工厂从无到有、从筚路蓝缕到兴旺繁盛的过程。

  看到展出的水城钢铁厂老厂区的旧照片,林桂梅感触颇深:“我刚来支援三线建设的时候,这里的钢炉还没建好。而当我看到第一炉铁水出炉时,心情格外兴奋和激动,当时大家都聚在这里开庆祝大会,还一起用大红绸扭秧歌庆祝。”

  林桂梅精心编写的顺口溜“战高温、夺高产、守炉餐、伴炉眠,誓为水钢做贡献”,更是在工友间传唱开来。“这第一炉铁水象征着我们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家都特别振奋。”林桂梅回忆道。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当地群众正在参观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新华社发

  如林桂梅一般的三线建设者,从大江南北赶赴贵州。86岁的丁毅曾是六枝矿务局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1965年,他和妻子从苏州赶到贵州,支援西南地区的建设,“当时六枝矿区没有正规的医院,江苏省就从各个地市抽调医务骨干,一共有280余人,组成一个成建制的医院来到贵州,马上投入工作。”

  “1969年,我们医院完成了贵州省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为推动当地整体医疗水平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不仅仅是一段岁月,更像是一首恢弘交响曲的序章。”丁毅感慨地说,“为了祖国,我们必须不怕苦、不畏难,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学生们正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内,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新华社发

  来到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馆内展陈的泛黄老照片以及无数珍贵史料、展品,吸引了不少青年驻足观看,了解那段辉煌而灿烂的历史。巨大的蒸汽机车、东风牌卡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老物件上留下的时光痕迹,更是让他们止不住地惊叹。

  看着自己30多年前所作的一首《菩萨蛮》被收录到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内,丁毅感慨地念唱到,“遥想当年奔西南,三线建设高于天,渴饮山涧水,饥餐红薯干,煤海鏖战急,弹指鬓霜染,接力有子女,明朝更好看。”

  “六盘水市的厂区改造项目把‘三线建设’的历史保留得很好,不仅真实展示了当时的点点滴滴,还记录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看到这些历史被精心留存,我非常高兴。这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认可。现在,我可以带着孙子孙女来到这里,告诉他们,爷爷年轻时的故事。”丁毅说。

  六盘水市“三线建设”老厂区的华丽转身,不仅是对工业遗产的一次成功保护与再利用,更是对那段光辉岁月的深情致敬。在这里,昔日的工业遗迹旧貌换新颜,乡愁与美景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责任编辑:王雪松 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