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花溪,绿水潺潺,树荫如盖。花溪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传来阵阵鸟鸣,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意盎然,现代化的住宅区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花溪区坚持大力治污减排,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提升。
健全制度体系 夯实保护基础
实践中,花溪区制定印发《中共贵阳市花溪区委 花溪区人民政府关于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建设秀美花溪的若干措施》,聚焦“一城一战一整改”和绿色经济“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六个生态”示范性建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花溪区严格落实《贵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实施办法》《贵阳贵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制度,明确各乡(镇、街道)具体负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各项保护工作。
区直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行业主管责任,高效推进行业环境保护工作,每年向区委、区政府专题报告履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情况。
筑牢保护屏障 守护绿色家园
行走花溪河畔,抬头望到“天空蓝”,俯首可见“碧水清”,放眼皆是“生态绿”。这是花溪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交出的一份“绿色答卷”。
——全力巩固和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经过精心筹备和谋划,花溪区编制完成《贵阳市花溪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修编)(2021—2025年)》《贵阳市花溪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自查报告》并顺利通过省级复核。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花溪区顺利完成了2024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当前正在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固废治理战、乡村环境治理战,全力抓好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花溪区全面贯彻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决策部署,严格生态环境准入,2024年以来,推动22个项目通过环评审批。按计划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开展全覆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深入落实河长制林长制,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
发展绿色产业 释放生态红利
围绕“一城一副四区”的城市发展定位,花溪区正在构建“一心五极四组团”的城乡空间发展布局,打造“两核三屏六廊”的总体生态格局。花溪用好青黔高、天河潭、十里河滩旅游度假区等核心旅游资源,不断提升城乡宜居宜游生态品质。如今,生态已经成为花溪区最耀眼的金字招牌,正源源不断地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
新能源充电桩、分布式光伏、风电项目发展,溪山酒店充电站、燕楼工业园区5#标房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贵高速·花溪26°公交首末站新能源汽车及充电站等项目逐渐在花溪落地生根。青岩镇西街村、北街村,久安乡久安村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入选贵阳市乡村旅游重点村。
花溪区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以做强贵茶总部经济为引领,实施“茶+研学”“茶+餐饮”“茶+旅居”“茶+康养”等多业态,建立“农茶文旅”发展模式,由茶产业接二连三带动,增幅拓展链接茶文旅一体化绿色产业,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双赢。
2024年,花溪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5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花溪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55%以上,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0%。(郑强 李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