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8月20日电 题:视障跑友携手陪跑志愿者:一项孤独的运动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
新华社记者崔晓强
对于失明30多年的付友英来说,运动就是沿着人行道走路,或者绕着小区慢跑。不过,最近四个月,这位贵阳大姐几乎每周六都会起个大早,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到贵阳观山湖公园。在这里,她会和十多名视障伙伴一起,撒开腿跑步。
对于健全人来说,撒开腿是奔跑的第一步。但对于视障者来说,迈出这一步需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也要有更专业的“护航”。今年4月,“黑暗跑团”贵阳站正式成立,这支由视障跑友和陪跑志愿者组成的公益跑团,让跑步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
走出来:给自己一份勇气
又到周六,早上7点30分,观山湖公园地铁站门口,“黑暗跑团”贵阳站发起人吴磊和几位跑团“常客”在此等待其他视障跑友和陪跑志愿者。人群中,“黑暗跑团”字样的橙色T恤格外显眼。
35岁的吴磊是一名钢琴调音师,他11岁时因为外伤导致双目失明。
跑步对他来说不算难事,他曾经是一名盲人田径运动员,也踢过几年盲人足球,还在全国残运会上获得跳远T11级第六名的成绩。
但对于全国超过1700万的视障人士来说,能上场参加比赛的毕竟是少数,众多视障人士仍然处于近乎“隐身”的状态。
“看不见不是阻碍我们奔跑的障碍,我们只是缺乏一个走出家门的勇气。”吴磊说,时代在发展,社会上的无障碍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可是不少盲人伙伴仍然习惯在家里、在按摩店里,很少走出来。
46岁的彭小龙刚加入跑团3个月,参加了一次半马并顺利完赛。“我们很多盲人朋友年纪大了,有‘三高’症状,其实想出来运动,但又不熟悉环境,不敢迈步,害怕受伤。”彭小龙说。
“我们本来眼睛就看不见,就更要把身体养好,跑步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在彭小龙的鼓动下,好几位同龄的视障朋友都开始了运动。其中一位从穿着皮鞋来参加活动,到现在已经可以一次性跑5公里。
“我以前根本不敢放开跑,现在能放心大胆跟他们一块跑,所以几乎每周我都来。”付友英说,自己已经56岁,并不追求跑步成绩,加入跑团不仅可以尽情奔跑,也让自己感受未曾领略的风景。
跑起来:给彼此一份信任
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的世界,是陪跑志愿者新人的“第一课”。
“这根陪跑绳两头打结,盲人将一边套在手上,反手握住,另一边由陪跑员抓在手里。”陪跑志愿者邓晓红向记者介绍道,这样的设计方便盲人感知力度和方向,遇到危险也有足够的缓冲空间。
戴上眼罩的记者握住这根长约30厘米,手指粗细的编织绳,跟随邓晓红的一句句指示,逐渐迈开腿脚、加快步幅。
“这一段是平路,路旁还有小花。”记者稳稳地向前奔跑,脑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现在我们往左转弯。”记者感受到手中的陪跑绳传来轻微但明确的引导方向,减速向左前方跑去。
“前面有障碍。”突然,手中向前的牵引力消失了,绳子猛然绷紧,记者往前踉跄一步,停了下来。“很好,你没有受伤。”邓晓红打趣道。
“我们的口号是‘以运动无障碍,促人心无障碍’。”吴磊说,这个社会的节奏很快,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很远。日常的人际交往需要预热、需要积累,但是在跑步或者高强度的马拉松赛中,这个时间会被大大压缩。
“几个小时能让你认识一个人,这是让我最感动的事情。”吴磊告诉记者,“这条赛道会把人性的光芒放大,让你感觉每个人都在发光。这是一种很密集的能量爆发,会直接戳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停不下:让社会多一份温暖
谈及跑步时的感受,每位视障跑者都能侃侃而谈。“上瘾”是大家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彭小龙说他开不了车,但坐车总喜欢让师傅开快一点,他喜欢那种超车的快感。在跑道上,他依靠自己的双腿体会到了超越的魅力。
“当我超越旁边的人,我就感到非常兴奋。”彭小龙说,每当自己疲惫的时候,听到周围的欢呼鼓掌,精神就又来了。
吴磊说他感到大家都在坚持,自己就没有放弃的理由。“我要放弃的话,志愿者也都没有成绩了。一场马拉松比赛,一名视障跑者最少需要三名陪跑志愿者,我不能辜负大家的这片心”。
“跑步是会上瘾的。”可能每个热爱跑步的人都会这么说。但在“黑暗跑团”,大家会补充一句:“做公益也会让人上瘾”。
“跑步的快乐是那种释放多巴胺的愉悦,做公益的快乐则是让自己得到成长。”志愿者俞海兰说,自己以前有些拖延症,但参与活动之后,自己多了一个不睡懒觉的理由。她说,即使不能陪跑,也可以看包买水,做后勤工作。
谈及即将开幕的巴黎残奥会,吴磊说自己在场外也不会缺席,“我会特别关注几个项目,比如盲人足球,还有我朋友要参加的比赛”。
从盲人运动员到“黑暗跑团”的发起人,他希望残奥会能唤起更多残疾人参与运动的热情,更希望残疾人与健全人能通过体育运动,增进了解、互相包容。
半天的锻炼很快就结束了,“黑暗跑团”的跑友和志愿者们三三两两向出口走去。站在他们身后,眼前是滚滚人流,记者越来越难认出他们。
就好像一条河汇入另一条河。